中国古代车辆发展史:为什么我国没有最先发明出汽车?

adminadmin 2025-05-20 84 阅读

关于中国古代车辆的起源,向来有两种说法,一种认为,我们的祖先独自研制出了古车;另一种认为,车辆由西方传入,由中国古人吸收借鉴后,不断改造发展。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先生在他的节目《展开》中,曾对这个问题做出过阐释。他认为,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。说车辆起源于中国本土,是因为中国古代与西方的驾车方式完全不同;说车辆起源于西方,是就考古资料显示,中国古车没有显示出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,而是像“凌空出世”一般,一开始就展现出很高的发展水平(详情可了解河森堡自制节目《展开》)。

无论这两种说法哪个是正确的,都不影响我国是最早使用车辆的国家之一这个结论。那么,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,车辆在我国古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革新呢?

汉朝

经过先秦时期车辆的不断改进与秦朝“车同轨”的积累,汉朝时期,车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,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表现在于,车的用途多样化。

兵马俑中的车马模型

先秦时期,车辆主要用于战争(其次用于出行),由于战车战斗力更强,更能体现军事实力,因此我们常常能在先秦文献中看到,古人用“千乘之国”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国家的体量,比如《论语》中,子路就曾说,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”。这里的千乘之国,指的就是不是十分强盛,但也不算弱小的中等诸侯国。

至于“乘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车,说法不同。一般认为,“乘”指的是由四匹马拉的战车,一辆为一乘。不过也有人在此基础上丰富了“乘”的含义,他们认为,“乘”是以战车为中心的小型作战单位,马车上有三个人,车下有七十二名士卒,后有二十五名后勤人员。(笔者尚未找到后一种说法的论证过程或文献出处,真实性存疑)

一人驾车,两人攻击

到了汉朝,情况出现改变,车辆用于出行的记载逐渐丰富,比如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,“自天子不能具醇驷,而将相或乘牛车”,意思就是说,汉朝初年,战乱带来了严重的物质资料贫瘠现象,皇帝尚且不能坐上马匹颜色相同的马车,宰相、将领出行只能乘坐牛车。

《汉书》,班固(东汉)撰,“二十四史”之一

而这种情况在东汉时期发生了巨大改观,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记载,当时皇帝乘坐的金根车极尽奢华,与汉朝初年“天子不能具醇駟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除了车辆在出行方面取得了极大发展外,汉朝或许还出现了用于识别方向的指南车。裴松之在《三国志注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,说魏国的马钧曾经和秦朗等人在朝堂上争论指南车的事情,秦朗等人说,“古代根本就没有什么指南车,古书中的记载都是假的。”,马钧回复说,“不对,是有这种车的。”,秦朗等人并不相信,还讽刺了马钧一番,马钧说,“空谈没有意义,不如我把它做出来给你们看吧。”不久,马钧真的做出来了指南车,天下人都佩服他的巧妙。

指南车简图

顺便一提,指南车的工作原理与司南并不相同,司南是依靠地球磁场指明南方,而指南车则是单纯依靠齿轮的转动。《宋史·舆服志》曾详尽地记载了指南车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,按照其中的说法,无论车辆转向哪个方向,车上的小人都会通过车内的齿轮转动而指向南方。

司南,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仪器,据《古矿录》记载,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磁山一带

除了指南车外,汉朝还出现了能够记录行车里程的大章车、提高运输效率的“木牛”等等。

唐宋时代

唐朝时期,车辆在过往朝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,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,除了日常的交通出行外,礼仪用车的种类也不断丰富,关于这些,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中有过总结性的概括——“唐制,天子车舆有玉辂、金辂、象辂、革辂、木辂,是为五辂,耕根车、安车、四望车,已上八等,并供服乘之用。其外有……白鹭车、鸾旗车、辟恶车、轩车、豹尾车、羊车、黄钺车。”

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太平车

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风貌。在这幅画中,就出现了北宋才研制出来的“太平车”,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这种车速度并不快,但承载量大,行进平稳,适用于长距离运输物品。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车的主要作用,即运输,正在被逐渐固定下来。

明清时代

明清时代,车辆继续朝着“稳”的方向发展,关于这一点,我们可以从清朝画作《乾隆南巡图》中看出一二。画面中,出现了一种可以被称为“轿车”的车辆,它本身是一种轿子,但由马匹拉动。

《乾隆南巡图》(局部)

《乾隆南巡图》描绘了1751年乾隆南巡的画面,其中的“轿车”或许是中国古代车辆的代表,它集中体现了两个特点,第一,“稳”。从太平车到“轿车”,中国古代车辆在承担运输任务的过程中,不断在“运输平稳”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。第二,“奢华”。历代皇帝的座驾无不极尽奢华之所能,从汉至清,无一例外。

但残酷的是,从汉至清,中国古代车辆似乎并未出现实质性、突破性的创新,唐宋以来,也鲜有“指南车”、“木牛”这样的灵光一现。与之相对应的,就在《乾隆南巡图》成图不久后的1769年,法国人N·J·居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,东方与西方在科技上的分道扬镳,在车辆这一具体事物中,也得到了了鲜明的体现。

总结

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、使用车辆的国家,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,对车辆也多有改革与创新,但在“速度”、“运输量”、“美观”、“平稳”这几项车辆发展方向的选择中,古人逐步放弃了第一个选项。以此为背景,时至清朝,在宏大的世界格局中,中国车辆很快被以蒸汽为动力的西方车辆所赶超。

时至今日,美系、日系、德系的车辆仍然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,如何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,创新,以至超越,则是我们的大国工匠们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。

参考文献:

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

《汉书·食货志》

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

《宋史·舆服志》

《三国志注》

《论语》

《清明上河图》

《乾隆南巡图》

The End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
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